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

喜欢考古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-10-15

最近一段时间,碳中和的话题越来越多,我也凑凑热闹,写了两篇文章《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,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?》和《人类能阻止气温上升吗?实现碳中和最经济、最有意义、效果最好的方法,各是什么?》,两篇文章,用考古学和古气候资料,表明了大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,是人类难以抗拒的,今天,专门讨论近4000年气候的变化与中国历史的兴衰,我们从中是否可以领悟到一些什么呢?

竺可桢:伟大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,浙江绍兴人,生于1890年,一百年前的90后,去世于1974年,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、新中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共党员,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,曾任浙江大学校长。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我在三年前写的文章《竺可桢:文理兼修的气象学家,大数据的鼻祖》(新浪博客文章,百度可搜)。

这张图片的下半部分,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老先生研究的中国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。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气候规律是:植被与降雨、降雨与气温呈现正相关,也就是说:气温升高就意味着降雨量增加,而降雨量增加就意味着植被的改善,同时也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好年景。

后续的文章还将介绍,距今1500年之前的柴达木盆地(至少其东部)还是森林茂密、适宜生存的好地方,3000万年前的柴达木酷似现在的江南,美不胜收,但唐朝之后,气温逐渐降低,柴达木才慢慢的变成今天很难看的模样。

我在竺可桢老先生这幅气候曲线的上部,添加了一些说明,扣除下面四个因素,足以表明,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盛衰和更迭大概率与大尺度气候变化有关,这背后的原因是:气温降低,降雨量就会减少,农业生产就会减产甚至出现灾年;北方草原的植被也会变差,这就会导致草原民族为了生存而与中原不断的发生冲突,也会导致中原朝代统治不稳与更迭。


上面提到的四个扣除因素:一是朝代的统治策略与治国方略;二是明朝开始工业的启蒙与发展;三是内部战乱的延续;四是国外列强的侵略。因为这些因素“扰乱”了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,而农业是否丰收,决定了社会稳定,也决定了朝廷的税收和统治,前些天看了一份资料,介绍满族入关定都北京后,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治理黄河、淮河水患,疏通运河,证明了,清朝皇帝非常重视农业和民生。


人类能阻止气温上升吗?实现碳中和最经济、最有意义、效果最好的方法,各是什么?


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,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?


1.电力工程和综合能源的关系,2.互联网公司如何进军电力行业


这个籽料怎么样?


电商的野路子....


到底是影子银行,还是银行的影子业务?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